SUMMER
2025年7月28日,第15个“世界肝炎日”如期而至。 今年主题 “社会共治,消除肝炎”,不仅重申了全球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坚定目标,更着重强调了个人、家庭、社区与医疗机构协同发力、共筑防线的核心策略。
作为体外诊断行业的深耕者,美狮贵宾会会员登录网址生物致力于通过提供优质的生化产品,协助为肝炎的早筛、早诊、早治提供支撑,助力消除肝炎危害。
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,负责解毒、合成、储能等核心功能。当病毒、酒精、药物或自身免疫等因素导致肝细胞受损时,肝脏会通过“生化语言”发出求救信号——肝功能检测指标异常。
转氨酶(ALT/AST):肝细胞损伤的“警报器”。ALT(谷丙转氨酶)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,AST(谷草转氨酶)分布于心肌、肝脏等多器官。若血液中ALT/AST显著升高(如超过正常值5倍),提示肝细胞急性损伤,常见于病毒性肝炎、药物性肝损伤或酒精性肝炎。
胆红素(TBIL/DBIL):黄疸的“指示剂”。总胆红素(TBIL)升高可能导致皮肤、巩膜发黄,直接胆红素(DBIL)占比过高提示胆汁排泄受阻,需警惕胆道梗阻或肝细胞性黄疸。
白蛋白与凝血功能:肝脏合成能力的“晴雨表”。白蛋白降低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,往往反映慢性肝病(如肝硬化)导致肝脏合成功能下降。
临床意义:肝功能检测是肝炎筛查的“第一道关卡”。若指标异常,需结合病毒学检测(如乙肝两对半、HCV-RNA)、影像学检查(B超、FibroScan)等进一步明确病因。
甲肝/戊肝:粪-口传播。食用未煮熟的贝类、污染水源或接触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可能感染。
乙肝/丙肝/丁肝:血液、母婴、性传播。共用针具、不安全注射、无保护性行为或母婴垂直传播是主要风险。
酒精性肝炎:长期过量饮酒(男性每日乙醇摄入≥40g,女性≥20g)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、坏死。
药物性肝炎:滥用抗生素、解热镇痛药或中药(如何首乌)可能引发肝损伤。
脂肪性肝炎:肥胖、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堆积,引发炎症。
接种疫苗:乙肝疫苗、甲肝疫苗、戊肝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肝炎的“金盾牌”。新生儿需按“0-1-6”程序接种乙肝疫苗,成人高危人群(如医护人员、性工作者)建议补种。
阻断母婴传播: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需在孕期24-28周接受抗病毒治疗,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。
避免血液接触:在医疗过程中,确保使用经过严格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;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、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;在进行纹身、穿耳洞、拔牙等操作时,选择正规、卫生的场所,降低感染风险。
安全性行为:正确使用安全套,避免多个性伴侣,减少性传播风险。
健康生活方式:限酒(男性每日酒精摄入≤25g,女性≤15g)、均衡饮食(减少高糖高脂食物)、规律运动(每周≥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)。
肝炎早期常无典型症状(如乏力、食欲减退易被忽视),但生化检测可捕捉肝脏的“微小求救信号”:
急性肝炎:ALT/AST急剧升高(可达正常值10-50倍),伴TBIL轻度上升。
慢性肝炎:ALT/AST持续轻度升高(正常值2-5倍),需结合病毒载量检测评估病情。
肝硬化/肝癌:白蛋白降低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,AFP(甲胎蛋白)升高提示肝癌风险。
案例启示:一位45岁男性因“反复乏力1年”就诊,肝功能检测显示ALT85U/L(正常<50U/L),进一步检查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、HBV-DNA高载量,确诊为慢性乙肝。经抗病毒治疗(恩替卡韦)后,ALT恢复正常,病毒载量降至不可测水平,有效阻断了肝硬化进程。
每年体检别忘了查肝功能!
高危人群(如乙肝家属、静脉药瘾者)建议每6个月检测一次病毒载量。
酒精是肝脏的“隐形杀手”,滴酒不沾更健康!
守护肝脏,从今天开始!
销售服务热线:800-8577157
技术服务热线:400-8660090
欢迎您来电咨询!